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分享学弟学妹们毕业的喜悦,也感谢母校叫我回家!
1984年,昆明师范学院改名为云南师范大学,同年9月,作为一名农村考生的我,首次走出红河州进入省城,成为母校更名后的第一届学子,也是王俊老师走上讲台的第一批学生。
今天,师大虽然已经从“一二一大街”搬到了呈贡大学城,但走进校园,大学的记忆还是慢慢鲜活起来。84年入学,我的学号是840684,这样美丽的巧合,开启了我与师大的不解之缘。入学后我被抽调参加《学生须知》知识竞赛,侥幸获奖,看似寻常的一次竞赛,在我的心底烙下了办事讲规则、做人守规矩的印记。
师大的求学经历、师长的谆谆教诲、同窗的深情厚谊,伴随着我一路走来,在三尺讲台上坚守教书育人初心,负重奋进。
当然,我们之间横亘着30多年的时光,你们这一代人,有着远比我们当年更优越的条件,更广博的见识,更成熟的内心,站在更高的起点——你们有我们不曾拥有的机遇,但也有我们不曾经历的挑战。
从去年的“干饭人”“打工人”“尾款人”到今年的 “内卷”“躺平”,网络热词的不断更新折射出你们的处境与焦虑,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生活很容易解构你们的信仰。在你们即将走向社会之际,老学长想说的是,请守护好你的情怀和理想!
1938年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先辈们在炮火中坚定信仰、传播智慧、播种希望。几十年后,在梁思成设计的茅草房里成长起来的那群穿草鞋的孩子,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引爆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曾这样描述西南联大的老照片给自己的感动: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于天地间!西南联大的教师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灯塔,引导学生投笔从戎、矢志报国、抵御“巨浪”,西南联大时“刚毅坚卓”的校训沿用至今。
云南师范大学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很多人,来到这里被改变;很多人,从这里出发,去改变别人,扎根教育,培育英才!在我工作的建水一中,四成的在职教师来自于云师大,是支撑学校发展的主力军。
从教的三十余年里,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校友在三尺讲台上发光发热,用汗水浇灌满园桃李,甘为人梯,无悔坚守,一生淡泊;我看到众多边疆的贫困学子通过求学改变命运,2020年我校的寒门学子塔金福圆梦清华,更是轰动一时;我也亲历了教育给家乡带来的改变,教育已然成为建水的一张靓丽名片;我更感受了母校对校友的关爱,对基础教育的扶持,教育基金会帮助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时值“十四五”开局之年,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即将走向讲台的青年教师们,更应继承先辈精神,以张桂梅等优秀教师为榜样,“追随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让知识的火炬照亮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不管你们将去到哪里,成为哪个学段的老师,都要铭记师大“刚毅坚卓”的训导,以乐学好思的进取之心,以启智求真的仁爱之心,以笃行致远的淡泊之心,砥砺奋进,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作为你们的老学长,在你们即将步入社会之际,我想真心地嘱托几句:
现实或许很骨感,但解构不了内心的理想;
生活或许会枯燥,但消磨不了内心的浪漫;
工作或许会磨平你的棱角,但却掩盖不了你的雄心万丈。
我相信,你们必定,大有可为!
作为数学系的老学长,我祝福大家:永远活在第一象限,做一个快乐的递增函数,在X轴上记下每一个奋斗的朝夕,在Y轴上刻下勇敢追梦的足迹!
管别人说什么“打工人”“干饭人”,反正我是“师大人”;
任别人说什么“内卷”“躺平”,反正我必“刚毅坚卓”;
学弟学妹们,深自砥砺,厚植情怀,带着理想,勇敢前行!
如果来到建水,一定来看看老学长,我们清茶一杯,豆腐一炕,谈谈教育,谈谈理想!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
校友简介:
李炳泉,汉族,数学特级教师,中共党员。1988年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红河州建水县第六中学任教,1998年调入云南省建水第一中学工作。 历任班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教务处副主任、校长助理等职。2003年担任副校长,2008年任学校党总支书记,2014年任党总支副书记、校长,2017年至今任党委副书记、校长。
2004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校友会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