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校长,你好!”“冉老师!”……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每当冉红艳走在街巷,总能听到孩子们隔着大街向她打招呼的声音。看到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对她这么热情,冉红艳心里觉得特别感动和幸福。
清晨,冉红艳带上金平一小的工作牌,从家里出发。步行一个多小时,一路走过金平一小的仙人洞、文化路、育才路三个校区。每到一处,她便走进学校——看看学生怎么样、老师怎么样。
到达主校区后,她会先围着学校转一圈,看看教室里的情况,之后,便径直走进校门口的保卫室。一方小小的天地,就是她的办公场所。一张书桌,几条板凳,背后是监控屏幕和机器运转的低鸣。她总说:“这里能离孩子们老师们更近。”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冉红艳的父母都是教师,小时候,她跟着父母生活在金平县营盘乡太阳寨。童年最深的记忆,是父母深夜跋涉取水的背影。“那时生活用水都靠地窖水,水干了,爸妈就得摸黑走很远的路去挑水。他们白天要教书,只能晚上去,我也常常跟着他们一起去。”月色下蜿蜒的山路,是父母无声的课堂。
在冉红艳的记忆里,母亲十分关心学校的孩子,经常带学校里的孩子们回家。“生病的、家里条件差的,我妈常常往家带。因此,我们家通常人很多,家里总是热热闹闹,一大桌子人吃饭。”冉红艳就是在这样温暖的环境里长大的。
从那时起,教育的种子悄然埋在她的心里。“很多当地的孩子,在我爸妈的帮助下走出了大山,有了不一样的人生。那个时候我就意识到,教育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尤其是乡村孩子的命运。”
长大之后,冉红艳考入云南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非全日制本科生。她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老师,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践行着“刚毅坚卓”的校训。
1996年,冉红艳回到金平县,像父母一样,成为了一名教师。在金水河镇期腊小学,她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那时交通闭塞,进趟城还得碰运气搭拖拉机,学校师资也十分匮乏,白天她要撑起一个班的教学工作。在夜晚昏黄的煤油灯下,冉红艳站在黑板前,教村里来上夜校的家长们识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教,逐词逐句地念。白天教孩子,晚上教家长,成为她的日常。空闲时间里,她还带孩子们在学校旁边的田埂上种菜,日子清苦,却充实而有意义。
在金水河镇期腊小学教书的几年,孩子们爱找她玩,她也把心扑在孩子们身上。因为工作需要,冉红艳要离开学校,孩子们追着车一路跑一路哭。冉红艳坐在车上,看着四周环绕的高山,背后是孩子们渐行渐远的哭声,不禁泪流满面。
当年在山路上跟着父母挑水,看着妈妈在饭桌旁为了学生忙前忙后的小女孩,如今也成为了那个在崎岖道路上为他人挑灯引路的人。
“既然选择了,就不后悔”
2011年,冉红艳成为金平一小的校长。从教师到校长,身份变了,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了。新的学校环境要熟悉,新来的老师要了解,新入学的孩子情况怎么样……每天的大小事务就够她忙得脚不沾地。
冉红艳常对老师们说:“既然选了教书这条路,就不要后悔,就得尽心尽力护好每个娃。”但她知道,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几年前,一位拾荒母亲,拖着瘦弱的身体,一步步走上学校长长的台阶。她身后跟着两个同样瘦小的孩子。孩子是她从垃圾桶边捡来的,没有户口。冉红艳一听,心里揪紧了:“要让孩子有书读。”她一趟趟往民政局跑,来来回回办各种证明,终于给两个孩子落了户。孩子进了校门,冉红艳的悬着的心也终于有了着落。
一次,冉红艳在外地开会,手机响起:“冉老师,我妈妈不行了……”她心猛地一沉,开会的地方距离两个孩子的家至少要两三个小时的车程,等她赶到时,只见小女孩脸上沾着灰,哭得不成样子,小男孩紧紧抱着母亲冰冷的身体,一声不吭。冉红艳鼻子一酸,轻轻安慰着两个孩子的手:“走,跟老师回家。”她把两个孩子接回家照顾,直到学校里一对好心的老师夫妇收养了他们。“看着那双眼睛,你没法不管。”冉红艳说。
在金平一小,这样“没法不管”的老师,不是一个,而是一群。老师们总是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比如冬天到了,各班老师会悄悄给孩子们添置被子、棉衣、书本。金平一小的语文老师郭祝芬,肾衰竭需要经常透析,但她总是做完透析的第一时间就赶回学校上课;数学老师方素梅,她已肺癌晚期,但疫情期间仍坚持到校,想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十四年来,冉红艳带领金平一小的老师们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时常有学生打电话给她报喜讯:“冉老师,我现在读师范大学,毕业我也要去当老师啦!”看到送走的孩子们都有了更好的未来,冉红艳欣慰地说:“其实我这没有什么高的追求,我只想在教育岗位上尽心尽职上好每一节课,培养好每一批孩子。”
如今,冉红艳班上的孩子们,也有一些又回到了金平,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成为了像她一样的人。
“一个都不能少”
提起冉校长,金平一小的老师们就像打开了话匣子,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在这里,老师们会亲切地称呼冉红艳为“冉嬢”。学校副校长陈亮说:“冉校长平时就是做了很多很多事情。因为她像个操持一大家子的嬢嬢,学校里的任何事她都惦记着。”“冉老师对我们很好,就像一个亲切的大姐姐,有些孩子听到我们叫冉嬢,都会学着一起叫,特别可爱。”杨晓花老师笑着说。
亲切的“冉嬢”,在教学上却一点不含糊,陈亮对此深有体会。冉红艳为了帮他打磨一堂参赛课,带着他开始了“魔鬼训练”。“那磨课的经历,真的是刻骨铭心。一天之内,我从早上第一节课开始,讲到下午放学学生离校,中午饭都顾不上好好吃。回到家,整个人都已精疲力尽。”即使他自己觉得稿子改了这么多遍已经很好了,但冉校长还是要求精益求精,一遍遍修改,一遍遍重讲。“当时真的很痛苦。”陈校长笑着说,“但说实话,真的要感谢冉校,如果没有她,我可能也不会在教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作为校长,冉红艳十分重视新老师的成长,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传帮带”的传统。同时学校有着严格的“过三关”制度:新老师要上好汇报课,必须过师父关、教研组关、学校关。过不了,那就继续磨课,在师父和同事的帮助下反复练,直到过关为止。“孩子们的事一点都不能耽搁,我们要让每一位年轻教师成长起来,就必须要有这些规定。”
金平县第一小学有苗、瑶、傣、汉、拉祜、布朗等14个民族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0%。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和交流,学校在每学期开学初,会专门安排两周时间进行“养成教育”。这两周不教授学科知识,核心任务是培养基本的校园行为规范,同时让孩子们大胆开口说普通话。
“要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起码要能大大方方地说出普通话。”除了开学教育,学校也会为孩子们搭建了越来越多自我展示的舞台。开设琴棋书画、足球、科技等56个社团,举办讲故事比赛、红色歌曲传唱、读书朗诵会……冉红艳的要求就是,让所有的孩子们都参与进来,一定要让他们变得更自信更阳光:“一个都不能少”。
中赤友谊小学,为孩子搭建更大的舞台
2015年4月,时值中国和赤道几内亚建交45周年,奥比昂总统访华期间,代表本国政府宣布捐赠490万元,用于金平县第一小学的改扩建,以表达对中方长期帮助赤几发展的感谢……一年多后,一栋5层20个教室、10个卫生间、5间办公室,总面积约253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落成并投入使用。金平县第一小学从此也有了新名字——中国-赤道几内亚友谊小学,成为中赤几深厚友谊的见证。
近年来,学校接待了众多国际访客,最多一次迎来了57个国家的记者来宾。面对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陌生人,校园里的孩子们热情洋溢,大方自信地与大家交流。冉红艳心里感慨万千:“孩子们真的太棒了,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学校将赤道几内亚国旗上的“红树”元素融入了文化建设。校园里特别设置了“红”“和”“蝶”“韵”4个主题展厅,每个展厅都有学生讲解员。六年级的解说员李禹璇已经有4年讲解经验,她说冉红艳校长会经常来听她讲解,也给她很多鼓励:“有的时候因为太紧张突然忘词了,冉校长会鼓励地看着我,结束之后也会纠正我讲解应该注意的小细节。”
“孩子们都很有天赋的,表达能力都很好,他们只是缺少锻炼的机会。”冉红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给了孩子们更多机会,让他们接触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也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阳光。“这里的每一名学生,都是中赤几友谊的种子,等种子长成大树,他们将把中外友好交往的情谊播撒到世界各地。”
看到每个孩子的可能,让那些曾经可能被藏起的自信和阳光,自然而然地绽放出来。这份春风化雨般的坚持,也转化成了学校发展的力量源泉。师生们受到极大鼓舞,学校办学品质不断提升。
“冉老师是一个很温柔的人。”“非常慈祥!”“对我们很好,我很喜欢她!”这是金平一小孩子们眼中的冉红艳。从教二十九年来,冉红艳用爱托起了一只又一只破茧的“彩蝶”,飞向大山外更广阔的天地、更精彩的世界。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 李颖钰 杨婉芝 指导老师: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