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校友风采 > 正文

杨杨 | 行走中寻故事 笔触下写传奇

2021-11-15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师范大学校内的西南联大旧址时指出:“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83年弦歌不辍,云南师范大学校友从母校走向社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为国家的各项事业辛勤耕耘、坚守奉献,涌现出一批政界精英、学界名人、商界人士,更有数以万计师德高尚、学术精湛的人民教师。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云师大校友们的熠熠人生,感受他们“刚毅坚卓”的云师精神,云南师范大学校友会开设“校友风采”栏目,每期介绍扎根边疆、默默奉献的优秀校友,展现云师人坚韧不拔的精神、突出的专业成就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激励青年一代云师人奋发努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本期聚焦云南师范大学1987届中文专业校友、云南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玉溪市作家协会主席 杨杨

“云师大和西南联大是血脉相连的,是唯一一脉相承下来的一所大学,所以我们师大的学弟学妹们都好好的珍惜,能守护这份精神,我们是非常自豪的,它会带给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因为有这样一种精神,在云南,我们是最幸福的一群大学生。

★校友简介★

杨杨,本名杨家荣,1963年生,云南通海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玉溪市作家协会主席。19878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通海一中任教10余年,后从事文联工作。1995年开始文学写作。2019年加入中国作协。已出版短篇小说集《混沌的夏天》,中篇小说集《巫蛊之家》,长篇小说《雕天下》《红河一夜》,长篇纪实文学《通海大地震真相》《摇晃的灵魂》《昆明往事》《大河之口》《泥塑大师黎广修》《大学之光》等。曾在《花城》《作家》《大家》《北京文学》《天津文学》《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其中,长篇小说《雕天下》《红河一夜》《大学之光》分别获第五届、第七届、第九届“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奖,《雕天下》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

????_20211115091305.jpg

★阅读点亮文学火光★

受语文老师的影响,杨杨从小学就爱上了阅读,并模仿书上的内容进行写作。高中时,杨杨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通海一中举办的作文竞赛,没想到拿到了第一名,更坚定了他写作的决心。一次偶然机会,在通海一中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杨杨带回了图书馆不要的《郭沫若文集》、《莎士比亚文集》等一批旧书。“那些书完全改变了我,我一下子觉得文学太神秘了,太有魅力了。”从高中开始,他便在本地的一些小报、小刊上不断发表自己的一些文章。

★ 在生活中发现作品题材★

1997年,杨杨到通海河西中学教书时,他发现,像母亲那一代的缠足妇女间风靡着老年disco,虽然她们是从封建时代走来的人,但却比众多年轻人更思想开放,渴望从束缚中解脱,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他认为,妇女的解放程度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他不仅采访三十多个小脚老太太,还采访十几个男人以从男性视角看待这一现象。“缠足文化本身是有文化含金量的陋习,这种陋习肯定是要消亡的,但即便是要消亡,也更该对历史有一个交代”,他用手中的笔讲述缠足陋习与社会的关系、妇女与大地的故事。《小脚舞蹈》收到了极好的反响,好评如潮。这本书也给杨杨带来了极大的荣誉与成就感,各大媒体亲切地称其为“缠足专家”。

????_20211115091309.jpg

后来他写的《通海大地震真相:一个人的回忆与调查》也获得了成功。面对被说是运气好才遇到缠足和大地震两个好的题材的调侃,杨杨说,“不是这样的,不是运气,我是处处都在注意观察,要把选题选对,一个作家才能成功。”长篇小说《雕天下》写透一个云南边陲古城的民间木雕大师自我探索的心路历程与故事,杨杨让读者通过高石美的形象发现云南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秘密,并率先拉开文学描写工匠精神的舞台大幕。他解释说,“那时候我就基本确定了我的方向——写有文化含量的东西,而不是写那种虚构的、胡编乱造的东西,所以我的方向一开始好像就走对了”。

????_20211115091313.jpg

★ 用脚步丈量文学之路 ★

《雕天下》的出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杨杨并没有局限于此,他一直慢慢地扩展自己的视野,“我想把云南最真实的民族文化、山川河流……展现出来,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迷人的文化”,为云南写一本行走的散文,这是他文学上的一个野心。元江、红河、蒙自、个旧……他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走遍了云南的土地,对这片土地有了自己更深的理解。但这个书确实难写。当时,广州的花城出版社与他约稿,并定好书名为《昆明往事》。虽然不是昆明人,但杨杨对昆明有特殊的感情。他说,“昆明这座城市跟我们的生命、成长、读书、学习这些都连在一起的,我的灵魂在昆明,昆明是我生命里边最大的一座城。”所以就写成了《昆明往事》一书。

????_20211115091317.jpg

在写作时,杨杨收集到了很多关于西南联大的资料,他发现,西南联大的师生们的足迹不仅仅是在昆明,他们几乎也跑遍了云南。他们用他们的学术思想、智慧来改变云南的现状。杨杨的思路一下子被打开了,“我眼中的云南,我走过了,我体验过了,我感受过了。我结合我的感受,结合这些大师的感受、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我就可以写出一部含有文化含金量的一部文学作品了。”写《大学之光——行走在云南深处的西南联大》的时候,他注重把联大师生在云南被忽略的一些故事写出来,用文学的语言,在重大题材中实现自己的文学野心和文学理想。为了更好的写滇越铁路,他走过了滇越铁路的起点和终点,他不断去冒险、去体验。他说,“我是要到现场的,这样写出来才生动,才会受读者欢迎。”杨杨把心底的梦想倾注在路上,在文学上。

????_20211115091320.jpg

★ 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

19878月在师大毕业后,杨杨和师大依旧有着很深的渊源。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期间,他经常到师大参加各种短期的,或者长期的培训,在师大《语文教学阵地》上发表了很多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

“在那个因战乱而物质极其贫乏的时代,西南联大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完全可以改变我们任何一个人的。”杨杨认为,西南联大师生有很浓重的家国情怀,他们想要通过发展学识思想来救国,他们的学术思想跟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作为师大87届文学专业校友,杨杨深受西南联大精神的影响,“虽然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一个写作者,但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我一直在阅读,在思考,在探索,所以也能写出受读者欢迎的文本,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很幸福的、很知足、很有成就感的。”

????_20211115091323.jpg

八十三载薪火相传,云岭师泽弦歌不辍。杨杨寄语云师大的学弟学妹们,“云师大和西南联大是血脉相连的,是唯一一脉相承下来的一所大学,所以我们师大的学弟学妹们都好好的珍惜,能守护这份精神,我们是非常自豪的,它会带给我们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因为有这样一种精神,在云南,我们是最幸福的一群大学生。

行走中寻故事,笔触下写传奇。杨杨真正的将文学写在了云南这块他热爱的土地上,让读者了解到了云南那些被人们忽略掉的细节。

家国情怀弦歌不辍,联大精神薪火相传。西南联大精神的实质就是与国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的爱国主义。“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一直被云师大赓续传承下来,无数莘莘学子在联大精神的影响下走向社会,杨杨也是他们中的一员。联大精神会在一代代学子心中赓续传扬,成为红土高原上最深沉的情怀、最壮丽的诗篇。